零利率時代,投資理財完全手冊 文/范榮靖

定期存款利息已不可靠

 

零利率時代來臨,定期存款已不可靠,投資者該如何因應?了解自己的需求是第一要務。每個人的一生都有起落,隨著成長、就學、立業、結婚、生子、年老等,每段時期都有不同的風險,也有不同的保障需求與經濟需求。 

例如,一個18歲尚在就學的學生經濟需求,當然不會等同於他20年後已成家立業時的理財需求;一位剛踏入社會的新鮮人的理財需求也不會等同於40年後,他退休時的需求。 

人生的各個階段需求均不相同,收入及負債亦隨著年齡而有起伏,通常收入隨工作經驗、職位升遷而增加;負債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。 

所以,一個好的理財規劃應該是要隨著投資人本身的需求變化而跟著調整,如此一來才能確實的符合自身的需要。其中,根據自己的需求設定人生短、中、長期的目標,以便隨時檢視自己的理財狀況,更是不可少。 

退休該準備多少錢,是最常見的長期目標,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目標之一。 

每一個人或每一個家庭對經濟生活的需求並不同,退休需要的生活費用也不同,統一安聯人壽行銷企劃部襄理張文馨估計,扣除交通與房租等費用後,退休後的生活費大約是目前收入的七成至八成。

 

退休該準備多少錢? 

根據台灣花旗銀行的調查顯示,國人希望退休的年齡平均在54歲,退休後平均每月生活費需要3萬7千元。以此類推,若假設55歲退休後再活30年,至少得要準備1300萬的退休金(不包含通貨膨脹的影響)。 

但是,這樣的數字對大多數人而言卻是天方夜譚。根據內政部的調查顯示,目前台灣65歲以上老人的主要經濟來源,近五成仍是靠子女奉養,平均每月生活費用只有9400元。理想與實際之間,存著一段差距。 

既然如此,投資人該如何理財才有可能達到目標? 

怡富理財網計算,現年25歲,每年投資報酬率10%,預計55歲退休的人,每個月要投資5700元;現年40歲的人則必須每個月投資3萬1千元才能達到1300萬元。 

普羅財經網經理曾志堯也提出證券業最常引用的「72法則」,以供參考。這是一種計算財富倍增所需時間的簡單算式,分子為72;分母為投資報酬率,兩者相除即為財富增加上位所需的時間。 

例如,王先生有100萬元,他急於知道當他投資年報酬率為6%的共同基金時,需要多久100萬才可以變成200萬:依照72法則,王先生將72除以6後,得到的答案12,意即12年後,王先生的資產才可以從100萬變成200萬元。 

同理可得,當王先生所投資的基金年平均報酬為8%時,則須9年的時間(72÷8=9),100萬才能變成200萬;若年平均報酬為12%時,則只須6年的時間(72÷12=6)就可達成。 

 

投資是一輩子的事 

只是,投資人該如何達到這樣的報酬率? 

首先,投資人要有「投資是一輩子的事」的觀念,並著重風險分散的原則。「投資是非常理性的行為,需要特別注重長期投資與分散風險,」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李桐豪分析。 

因此,投資人投資時要考慮分散風險的重要性,不要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裡,例如投資區域上,就不要全部只投資一個區域;投資組合上,也不要全部只投資股票或基金而已。 

時間上,投資人一定要抱持著長期投資的心態。以美國最著名的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為例,他的投資之所以能夠有如此高的績效,除了選對標的之外,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他持股往往有超過10年以上的時間。 

然而,即使是長期投資,卻也有人投資海外績優基金超過10年,都沒有賺到錢。 

對此,富達證券協理陳詩舜建議,未來股市波動性將比以前更劇烈,投資人一定要時時檢視自己的投資組合,適度做獲利了結,例如,當投資報酬率達到自己的預期,就可以先實現獲利。

其次,投資人必須了解自己的投資觀念。由於風險與投資報酬率成正比,投資之前,先了解自己是積極、穩健或保守型,能夠承擔的風險是多少,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。 

目前,積極的投資工具包括股票、期貨、選擇權等衍生性金融商品;穩健的工具有股票型基金、投資型保險商品;保守的工具包括債券、儲蓄險、年金險與定存。 

 

投資管道多元化 

此外,選擇投資工具之前,還得要先準備三個月到半年左右的生活費,以防臨時有急用。「不管怎麼說,萬一發生緊急事件,還是需要一筆現金來處理,」富邦銀行貴賓理財中心投資顧問焦訓提醒。 

共同基金是一種組合的觀念,藉由募集小額投資人的資金,匯集成一筆較大的資金,交由專業基金經理人操作管理,投資至少20支以上的股票(可以排除單一股票的風險),收益歸投資人所有的投資工具。

換言之,共同基金的最大特色在於,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大,可以採取不同的投資組合方式,分批持有各種類型的股票或投資標的,比散戶投資人在有限的財力下單打獨鬥,更可以有效地分散投資風險,追求穩定獲利。 

不過,基金類型繁多,卻也加深了選擇的難度。 

從投資標的區分,基金可分為股票型、債券型、平衡型(投資股票與債券,風險與報酬介於股票與債券之間);從投資國家區分,可以分為單一國家(例如台灣、美國)及區域(例如北美、亞洲、歐洲、全球)兩類;從投資產業區分,則可以分為產業基金(例如高科技、生化)。 

因此,具有多年投資顧問經驗的焦訓建議,投資人可以挑選各類型排名一年、三年、五年甚至十年都維持在前25%的基金,因為這代表著操作績效穩定,不會大起大落。 

但是,何時投資也是一大難題。為此,投資專家們都推薦定期定額扣款的方式(例如每個月固定時間扣款投資,類似儲蓄),不用擔心投資時點的問題,也能攤平投資時點的風險。 

 

報酬、風險同樣重要 

投資風險也是一個值得留意的課題。投資人選擇投資基金,除了基金之間報酬率的高低之外,風險的因素亦不能忽略,畢竟,同類型

的基金中,也會因基金經理人的風格而影響基金的報酬率及風險程度。 

「投資人評估一個基金的績效時,應該將報酬率及風險兩個因素同時考量進去,才能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基金,」ING安泰投顧進一步提醒,「投值報酬率不應是選擇基金的唯一標準。」

此外,不同投資觀念也有不同的投資組合。焦訓建議,保守的投資人可以將股票型基金的投資比重降到五成,其餘五成除了可以選擇歐美債巿的債券型基金之外,也可以選擇債券、定存與儲蓄險等方式。 

現在,保守的投資人也有新的選擇。因應利率不斷下降,壽險業推出新的商品:投資型保險與利率變動型年金,這兩種新商品與過去最大的不同點在於,利率設計是浮動的,風險與報酬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。 

投資型保險結合基金與死亡保障,投資人購買後,除了原先的死亡保障之外,還可以選擇保險公司提供的基金;變動型年金則是根據銀行定存利率的變動調整保費,保戶每期給付一定的金額,退休後,保險公司每年或每月再給付年金,直到保戶過世為止。 

這兩種商品非死亡保障的部份,都是採個人分離帳戶,獨立於保險公司的死亡保障戶頭之外,「萬一保險公司倒閉,保戶仍可以保有分離帳戶的資金,」出生在香港,擁有精算師執照,第一張保單就購買投資型保險的保誠人壽副總經理柳志堅說。 

 

投資60%;保險40% 

至於穩健型及積極型投資人,焦訓建議,穩健型以股票六成,債市四成,全球及歐美股市共佔大部分,其餘少量則投資在波動較大的亞洲股市基金;積極型則以股票八成,債市二成的配置方式,全球及歐美股市佔六成,其餘二成則在波動較大的區域及產業等投資原則為主。 

然而,不論投資觀念是積極抑或保守,投資風險與年齡卻是成正比。李桐豪解釋,年輕時可以承受比較高的報酬與風險,但隨著退休年齡的接近,就要確保累積的財富不會縮水。 

台灣大學財金系教授邱顯比說過這樣一個資產分配的小訣竅:「一百減去歲數。」例如一個20歲的人,八成資金可以放在股票或股票型基金,二成放在定存、債券等穩當的投資上;如果是60歲以上的投資人,六成的資金就要放在債券或債券型基金,四成放在定存等穩當的投資上。 

值得注意的是,累積財富前,一定要先想到保險。ING安泰人壽總經理石寶忠強調,人有旦夕禍福,理財之前最好先有最低的人生保障,否則到時辛苦賺來的錢可能全都變成了醫藥費。 

南山人壽業務主任莊典亮認為,有家庭負擔的人至少要買壽險或意外險,讓家人有保障;單身的人,除了額度較少的終身壽險、意外險外,尚需要購買醫療與重大疾病險。 

但另一個問題接著產生,保險與投資費用該如何運用?石寶忠建議,要注重投資與保險的均衡,每個月收入的6%用在投資,4%用在保險。「而且,選擇具有外商背景或是資產規模較大的本國保險公司比較安全,」石寶忠再次強調。 

 

從全球股市下跌、共同基金虧損連連、銀行利率即將出現零利率的時代裡,「只要了解自己的個性,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,想要獲利,仍大有可為,」陳詩舜總結。

arrow
arrow

    快樂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